這幾年間,經濟陷入低潮,不少人慨嘆生活艱難,荊棘滿途,心裏愁苦不已。在聖經的路得記中,記述了拿俄米也面對種種困苦,但她堅忍地信靠上帝,堪作我們今天的典範。
拿俄米是以利米勒的妻子,有兩個兒子,名叫瑪倫和基連。拿俄米一家原住在猶大的伯利恆,後來遇上饑荒,她便跟隨丈夫並帶着兩個兒子移居摩押地。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後來相繼離世,只剩下她和兩個媳婦,就是俄珥巴和路得。拿俄米經歷喪親之痛後,因聽聞上帝賜糧食給祂的百姓,便打算返回家鄉伯利恆。在路上,拿俄米吩咐她兩個媳婦回娘家另覓出路,但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,決定要隨她回鄉。
她們回到伯利恆,城裏的人都大感驚訝,紛紛說:「這是拿俄米嗎?」拿俄米卻說:「不要叫我拿俄米,要叫我瑪拉,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我滿滿地出去,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。」(路得記1:20-21上)試想想:拿俄米一家四口「齊齊整整」地離開伯利恆,現在只剩下她和媳婦獨自回來,她的心情是何等失落與悲痛,不禁發出怨言。在古代社會,家中的男性(丈夫和兒子)是經濟支柱,並負責保護家人;現在拿俄米和路得失去了所有經濟和安全保障,變得無依無靠又貧困。
在彷彿窮途末路時,身為外邦人的路得主動提出到田裏拾取麥穗。當時正值收割的季節,路得恰巧來到波阿斯(與拿俄米的亡夫以利米勒同族)的田裏,因而結識了他,並得到他的恩待。拿俄米知道路得獲得波阿斯的幫助,便鼓勵路得繼續在他的田裏拾取麥穗。
拿俄米在這段日子一直經歷上帝的供應和預備,讓她一步一步走出陰霾與幽谷。同時,她看見路得與波阿斯的邂逅,全是上帝巧妙安排,於是她想把握機會,替路得找個歸宿,便吩咐路得夜間去找波阿斯(路得記第3章),促使波阿斯願意承擔至近親屬的責任,從拿俄米手中買下屬於以利米勒,以及兒子基連和瑪倫的產業,並且迎娶瑪倫的妻子路得,好讓已死的瑪倫能在產業上留名。最後,波阿斯娶了路得,上帝更賜福他們,使他們生下一子,拿俄米更因這孫兒而得到供養(路得記第4章)。
人生難免遇上苦難,在苦難之中,最重要不是解釋苦難的源頭,而是仍然信靠上帝的幫助。正如拿俄米雖然曾抱怨上帝使她受苦,但她仍嘗試抓緊上帝賜下的機會,並細察上帝在其生活中的作為,以信靠和感恩的心跟隨上帝的引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