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letter: 2025 September

親愛的弟兄姊妹: 主內平安! 9月1日是萬千莘莘學子開學的大日子,他們一早起來,背着書包上學去,迎接新學年大大小小的挑戰。 人生路上,我們都有不同的課堂,讓我們學習更像主,並且操練我們的信心與毅力,勇敢地跨過一個個難關。就如剛過去的8月,香港天文台多次發出黑雨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。但即使在狂風暴雨的日子,不要忘記雲上仍有太陽,正如詩歌說: 無論是住在美麗的高山,或是躺臥在陰暗的幽谷; 當你抬起頭,你將會發現,主已為你我而預備。 雲上太陽,它總不改變,雖然小雨灑在臉上, 雲上太陽,它總不改變,哈!它不改變。 家長們,當孩子在學習時遇到困難,請多多鼓勵他們:不要灰心,記得向上帝支取智慧和忍耐!加油! 祝常歷主恩! 編輯團隊上   近年常聽到不少負面新聞,尤其是家庭的倫常慘劇,令人倍覺這世界充滿各種苦難,心中不禁湧起陣陣哀傷。 聖經說:「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,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……」(詩篇90:10)到了今時今日,隨着醫學進步,不少人都年過七十、八十,甚至九十。在這些看似悠長的歲月中,如何活出美好的生命?   這幾年間,經濟陷入低潮,不少人慨嘆生活艱難,荊棘滿途,心裏愁苦不已。在聖經的路得記中,記述了拿俄米也面對種種困苦,但她堅忍地信靠上帝,堪作我們今天的典範。   這些年,不少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愛兒,深受父母寵愛,事事遷就,甚至寵得像是個「小皇帝」,從不懂得尊重別人,更遑論尊敬長輩。 事實上,尊重別人是建立美好品格的重要一環,亦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元素。那麼,父母該如何教導子女對長輩以禮相待,建立良好的長幼關係?   獻上感恩: 親愛的主耶穌,感謝祢應許常與我們同在,每當我們向祢呼求,祢就垂聽並施行拯救,伸手將我們從困境中領出來。感謝祢的慈愛、信實與大能,即使狂風巨浪,也能因祢而止息,讓我們的心在祢裏面得享平安。願我們常看見祢的榮耀與作為,時刻讚美祢! 為香港禱告: 香港最新失業率升至 3.7%,高過預期,許多主要行業的失業率均見上升,包括建造業、餐飲業、零售業、地產業等。求主看顧失業人士早日覓得工作,並賜智慧予政府改善經營環境,守護市民的生計。 隨着暑假結束,中小學的莘莘學子要迎接新學年。求主幫助他們調整作息時間,培養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,並收拾心情回到校園,享受學習樂趣,生命不斷成長。 為世界禱告:​ 以色列繼續進攻加沙地帶,造成傷亡,引發嚴重的人道危機,數千家庭被逼逃離家園,並且醫療設施飽受破壞。俄烏戰爭亦已經歷一段時間,雖然好幾次提出停火協議,但仍未能達至全面停火。願主掌管各國領袖的心,使戰爭得以停止;並求主看顧在戰爭中無辜受害的兒童與家庭,給予他們拯救和安慰。 近年世界各地都出現極端天氣,求主賜各地政府有智慧預防及跟進;更願世人珍惜地球資源,不再濫用或破壞,並有謙卑的心,承認創天造地的主。

傳承敬愛

這些年間,不少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愛兒,深受父母寵愛,事事遷就,甚至寵得像是個「小皇帝」,從不懂得尊重別人,更遑論尊敬長輩。 事實上,尊重別人是建立美好品格的重要一環,亦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元素。那麼,父母該如何教導子女對長輩以禮相待,建立良好的長幼關係? 從小教導 父母該從小教導子女親近上帝,在子女小時候便引領他們參加主日學,受師長教導,認識上帝。當他們產生敬畏上帝之心,便自然明白如何敬愛長輩。到了子女進入少年階段,就參加團契,從而認識世間許多事物,尤其明白人生真義。 言傳身教 身教比言傳更重要。父母對子女的教導不能只掛在口頭上,其實孩子更多是看成人的行為。父母要教導子女孝敬長輩,就要以身作則,自己先去孝敬長輩,孩子才會學習得到。例如:在家吃飯的時候,若家中有祖父母,父母該先給長者盛飯,並且告訴子女在爺爺嫲嫲沒動筷子前,不能先動筷子。 不僅在家以身作則,出門在外,父母也該以禮對待長者,例如讓座或攙扶過馬路等,讓孩子參與其中,學到「愛吾老以及人之老」,在尊敬自己的長輩時,也不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屬關係的長者,以仁愛之心待人。 可是,在教導的時候,父母不要強迫子女遵從,因為有些孩子比較外向,學得較快;有些孩子卻是內向,久久也不願作出行動。這時候,父母千萬不要責備子女,由得他們慢慢學習,很多行為都是在潛移默化中成了習慣。 基督的愛 基督的愛與世人的愛不同。世人的愛是平面的,諸如「你敬我一尺,我敬你一丈」,這份敬或甚至愛是有條件的。使徒保羅把基督的愛描述得淋漓盡致,完全不像世人的愛,他說:「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;愛是不嫉妒;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,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;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愛是永不止息。」(哥林多前書13:4-8上)父母若能懷着基督的愛,教導子女以這份愛去尊敬長輩,必能大大造就子女的生命,並且顯揚基督無比的愛!

靠主跨過

這幾年間,經濟陷入低潮,不少人慨嘆生活艱難,荊棘滿途,心裏愁苦不已。在聖經的路得記中,記述了拿俄米也面對種種困苦,但她堅忍地信靠上帝,堪作我們今天的典範。 拿俄米是以利米勒的妻子,有兩個兒子,名叫瑪倫和基連。拿俄米一家原住在猶大的伯利恆,後來遇上饑荒,她便跟隨丈夫並帶着兩個兒子移居摩押地。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後來相繼離世,只剩下她和兩個媳婦,就是俄珥巴和路得。拿俄米經歷喪親之痛後,因聽聞上帝賜糧食給祂的百姓,便打算返回家鄉伯利恆。在路上,拿俄米吩咐她兩個媳婦回娘家另覓出路,但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,決定要隨她回鄉。 她們回到伯利恆,城裏的人都大感驚訝,紛紛說:「這是拿俄米嗎?」拿俄米卻說:「不要叫我拿俄米,要叫我瑪拉,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我滿滿地出去,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。」(路得記1:20-21上)試想想:拿俄米一家四口「齊齊整整」地離開伯利恆,現在只剩下她和媳婦獨自回來,她的心情是何等失落與悲痛,不禁發出怨言。在古代社會,家中的男性(丈夫和兒子)是經濟支柱,並負責保護家人;現在拿俄米和路得失去了所有經濟和安全保障,變得無依無靠又貧困。 在彷彿窮途末路時,身為外邦人的路得主動提出到田裏拾取麥穗。當時正值收割的季節,路得恰巧來到波阿斯(與拿俄米的亡夫以利米勒同族)的田裏,因而結識了他,並得到他的恩待。拿俄米知道路得獲得波阿斯的幫助,便鼓勵路得繼續在他的田裏拾取麥穗。 拿俄米在這段日子一直經歷上帝的供應和預備,讓她一步一步走出陰霾與幽谷。同時,她看見路得與波阿斯的邂逅,全是上帝巧妙安排,於是她想把握機會,替路得找個歸宿,便吩咐路得夜間去找波阿斯(路得記第3章),促使波阿斯願意承擔至近親屬的責任,從拿俄米手中買下屬於以利米勒,以及兒子基連和瑪倫的產業,並且迎娶瑪倫的妻子路得,好讓已死的瑪倫能在產業上留名。最後,波阿斯娶了路得,上帝更賜福他們,使他們生下一子,拿俄米更因這孫兒而得到供養(路得記第4章)。 人生難免遇上苦難,在苦難之中,最重要不是解釋苦難的源頭,而是仍然信靠上帝的幫助。正如拿俄米雖然曾抱怨上帝使她受苦,但她仍嘗試抓緊上帝賜下的機會,並細察上帝在其生活中的作為,以信靠和感恩的心跟隨上帝的引領。

喜樂人生

近年常聽到不少負面新聞,尤其是家庭的倫常慘劇,令人倍覺這世界充滿各種苦難,心中不禁湧起陣陣哀傷。 聖經說:「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,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……」(詩篇90:10)到了今時今日,隨着醫學進步,不少人都年過七十、八十,甚至九十。在這些看似悠長的歲月中,如何活出美好的生命? 聖經教導我們用喜樂去面對人生。箴言17章22節說: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;憂傷的靈使骨枯乾。」試想想,骨頭枯乾會有甚麼結果?全身乏力,舉步維艱。事實上,坐困愁城,心中苦澀,對四周環境一點幫助也沒有,更不能解決問題。所以,箴言15章13節又說:「心中喜樂,面帶笑容;心裏憂愁,靈被損傷。」微笑確是生命的活泉,能創造幸福與快樂。 那麼,如何能有這樣的喜樂呢?首先,我們要學習放下一些纏累我們的欲望。其次,我們必須以信心和愛心面對一切。所謂「有容乃大、無欲則剛」;要有包容的心態,才能有更廣闊的胸懷;沒有過多的私欲,就不會陷入貪婪之中,被欲望所控制,才能保持剛正不阿的品德。因此,我們不要諸多計較,也不要與人比較,更不可懷有嫉妒怨恨的心,喜樂便油然而生。 美國有一位精神科醫生說:「人生要像個十字架,往上要敬畏上帝,往下要愛人如己,往左是勤奮工作,往右是休閒享樂。」這樣才是幸福的人生。你同意嗎?瑞士一位宗教哲學家兼法律家卡爾‧希利(Carl Andreas Hilty)認為一個人要獲得幸福,就要做到以下四點:1. 保持健康,2. 確立價值觀,3. 終生有工作,4. 有幸福的家庭和婚姻生活。奧地利的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則強調一個人要終生學習,並為自己安排旅遊,因為透過旅遊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,發現新的自己,從而獲得不一樣的世界觀。所謂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,不斷自我成長,不成為井底之蛙。 對於已屆退休之齡的長者,生命經歷了世間許多的誘惑、病痛或苦楚,現已蒙上帝施恩拯救,獲得新的生命,那就讓這新生命天天不斷更新,回復年輕的活力。何不在此餘生更多閱讀書籍、四處旅遊,並且天天親近上帝,思考上帝的話,生命散發更多的光輝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