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刻感恩

上個月的中秋節,可有一家團聚,欣賞醉人月色?在北美地區也有一個傳統節日,讓親友共聚,享受一頓豐富的大餐,那就是感恩節(Thanksgiving Day)。這個充滿溫馨的節日,不僅是慶祝豐收,更讓親友聚首,將感謝之情表達出來。 感恩節的起源可追溯至十七世紀初,英國清教徒(Pilgrims)為了尋求宗教自由,乘搭「五月花號」遠渡重洋,於1620年抵達美國麻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殖民地。在嚴寒與疾病的折磨下,許多人在第一個冬天就因飢餓與寒冷而死去。幸好當地的原住民慷慨相助,教導這些新移民狩獵和種植玉米、南瓜等,讓他們大獲豐收。為了感謝上帝的眷顧與原住民的幫助,這些新移民舉行了一個盛大的慶典,邀請原住民參加。後世視此為美國感恩節的起源;到了1941年,才正式將感恩節定於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。 加拿大的感恩節歷史更早,可追溯至1578年,探險家馬丁‧弗羅比舍(Martin Frobisher)為了感謝成功度過危險的航程而舉行慶祝活動。此後,新英格蘭移民也將豐收慶典的元素與習俗帶到加拿大。由於加拿大較早進入冬季,政府於1957年將感恩節定為每年10月的第二個星期一。 在感恩節,除了共享大餐,還互送禮物和賀卡,以表達內心的感謝。但基督徒對上帝感恩,豈只在這一天?聖經清楚提到,要「凡事謝恩;因為這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」(帖撒羅尼迦前書5:18)。經文說的是「凡事」,不是只為「好事」、「美事」而謝恩,因為我們縱然在苦難和考驗中,仍有上帝與我們同在。 所以,我們不妨趁着感恩節,反思過去,為未來的生活添一點正能量。我們或可這樣禱告: 感謝主,賜我豐富的飲食,並無論我知道與否,還有許多的恩典。 感謝主,在對我說「不」的時候,讓我學會更多倚靠祢。 感謝主,有時沒有應允我的禱告,但祢提醒我:只有祢才知道甚麼對我是最好的。 感謝主,為我關上許多門,讓我繞過祢不想我踏上的路。 感謝主,在我每個孤單的時刻,讓我更多回到祢面前,親近祢。 感謝主,讓我失去了很多東西,從而再次提醒我:得着基督就是得着一切。 感謝主,人間的情愛都會轉淡,惟有祢的愛永恆不變,無人能奪去。 感謝主,每逢我流淚和心碎的時候,讓我嘗到祢溫柔的安慰與鼓勵。 感謝主,允許我的身體出現各種疼痛,讓我能體會耶穌曾替我承受的鞭傷。 感謝主,讓我失去身邊所愛的人,使我更渴慕祢為我們預備的美好家鄉。 即使過去情況不太好、生活一團糟,但當我們學習凡事謝恩,這份信心和盼望將帶給我們極大的祝福。你願意一試嗎?

生命果子

聖經說:「你們是上帝所耕種的田地,所建造的房屋。」(哥林多前書3:9)這裏把基督徒的生命喻為「田地」,而且是上帝親自耕種的。耶穌也在「撒種的比喻」中,把自己比作「撒種之人」,「所撒的就是道」(馬可福音4:14)。這比喻是這樣: 「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;撒的時候,有落在路旁的,飛鳥來吃盡了;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,土既不深,發苗最快,日頭出來一曬,因為沒有根,就枯乾了;有落在荊棘裏的,荊棘長起來,把它擠住了;又有落在好土裏的,就結實,有一百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三十倍的。」(馬太福音13:3-8) 耶穌是來到世上撒播上帝真道的農夫,祂的田地就是每一個人的生命。我們可怎樣成為「好土」,讓主豐收呢? 不屬路旁 耶穌說:「有落在路旁的,飛鳥來吃盡了」。我們的生命若屬於「路旁」,上帝的道一撒下,馬上就被惡者奪去了。這絕不是耶穌願意看見的,當然也是我們人生莫大的損失。因此,我們的生命必須成為屬於耶穌的田地。聖經說:「我們知道凡從上帝生的,必不犯罪,從上帝生的,必保守自己,那惡者也就無法害他。」(約翰一書5:18)只要接受耶穌為救主,我們就屬於祂所耕種、澆灌和保護的田地了。 清除石頭 耶穌說的「土淺石頭地」,是指那些已信了祂,心中有一塊屬於祂的田地,但土壤之下滿佈堅硬的石頭,以致上帝的道撒下之後,雖然很快發芽,卻經不起考驗,一遇到困苦、患難就枯乾、跌倒了。所以,我們要時常儆醒,留意自己的心田是否仍有一些石頭,阻礙了上帝的道在我們裏面扎根,尤其是兩種常見的石頭:不肯悔改、不肯順服! 不長荊棘 在成為耶穌的田地後,要留意有沒有長出荊棘,以免阻礙種子生長。耶穌解釋說:「那撒在荊棘裏的,就是人聽了道,後來有世上的思慮、錢財的迷惑,和別樣的私慾進來,把道擠住了,就不能結實。」(馬可福音4:18-19)許多時候,世上的思慮與各樣的私慾都與錢財有關。因此,耶穌提醒我們:「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,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。」(馬可福音6:33)但我們要小心,有些荊棘會化裝成為事業、學業、家庭、婚姻、子女等。當一些事物開始佔據我們的心思、吸取我們的力量,它們都可能變成荊棘,使我們聽不進上帝的話語。 最後,願我們時刻保持一塊美好的心田,隨時領受和遵行上帝的話語,結出生命的果子,有一百倍、六十倍、三十倍!

豐盛人生

近日天氣轉涼,秋意漸濃。金黃的麥穗在搖曳、紅葉鋪滿山頭的時候,正是收割農作物的季節。聖經充滿關於豐收、分享和感謝的故事,引導我們認識真正的喜樂源於感恩、謙卑和敬畏的心。 舊約聖經記載以色列人出埃及後的四十年,在曠野飄流,經歷飢餓與艱苦。然而,出埃及記16章4至5節記載了「嗎哪」的故事:「耶和華對摩西說:『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。百姓可以出去,每天收每天的分,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。到第六天,他們要把所收進來的預備好了,比每天所收的多一倍。』」上帝就是這樣從天降下食物,每天供應以色列人的需要。 聖經不只強調物質的豐收,更重要是屬靈的富足。到了新約時期,耶穌在約翰福音,以「麥子」比喻我們的捨己可帶來屬靈的豐盛:「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,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,仍舊是一粒,若是死了,就結出許多子粒來。」(12:24)當我們願意播下信心和愛心,在上帝的國度就會收穫無限的恩典。 在路加福音,有一個富有的人財產豐厚,卻缺乏靈性的追求,最終落得悲哀的下場。反之,一個貧窮的寡婦願意獻上她僅有的兩個小錢,展現了真誠的奉獻和感恩之心,獲得耶穌讚賞(馬可福音12:42)。因此,我們不是單單為物質享受而滿足,更要珍惜上帝的恩典,從內心感謝祂賜給我們的愛、盼望和力量,才能得到真正豐盛的人生。 不到兩個月就踏入新的一年,讓我們學習專注於生活的美好事物,培養感恩之心,更有力量去迎接每一天: 每天記錄三件讓我們感恩的事情:這些事情不論大小,都可令我們更留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,操練感恩之情。 向曾幫助我們的人表達謝意:例如家人、朋友、同事或陌生人,讓他們感受到我們的感謝和欣賞。 專注於積極方面:即使面對挑戰,也嘗試從中找到學習和成長的機會,保持樂觀的心態。 以行動實踐愛心與分享:例如為受苦的人祈禱,求上帝安慰他們;也盡一點棉力給予幫助,這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盛而有意義。 願我們一起學習過豐盛的生活,天天活出充滿愛與喜樂的人生,並把這樣的愛與喜樂傳給更多人!

與主團圓

所謂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,到了中秋節,不禁令人想念遠去他鄉的親人。這正是我們對「一家團圓」的渴望。聖經中有一位父親,他的小兒子向他取了一半家財後,便離家出走,累得這父親天天倚門盼兒歸。 這個故事記載於路加福音第15章。這父親家道豐富,他有牛、有羊,也有不少的僱工。他也是一位仁慈的父親,不然當他的小兒子要求他分家產的時候,他大可責備這兒子一番,並將他逐出家門;但這父親沒有這樣做,他真的將產業分給這兒子,並耐心地等候這兒子回家之日。 縱然小兒子「跑走了」,這父親還有一個大兒子「在家裏」。這大兒子天天努力工作,使家業更加興盛。那麼,相對於小兒子,不僅沒有好好運用父親給他的財產去建家立業,反將金錢都花光了,小兒子便是這故事中的「反派」,大兒子就是「正派」嗎?但讓我們再想想:這個大兒子真是百分百的好兒子嗎?他雖然人在家裏,但他的心呢?他真是跟他的父親在一起嗎? 世間實在沒有一個完全人。人的本性都透過這故事裏的兩個兒子顯露出來。有時候,我們像這小兒子,明知所做的事會使身邊愛我們的人傷心,卻仍然去做。又有時候,我們也像這大兒子,按着規定做好一切的事:遵守規例、努力服事、讀經靈修;但是當我們發現有些人不用做這一切,亦可以蒙上帝賜福,那時候心底委實不快!不禁去問:為何那些甚麼都不做的人,所得到的跟我們一樣?有罪的人也可以得到祝福? 這就是「恩典」啊!我們的上帝不是照人所做的回報人,祂賜給人的恩典完全是出於祂對人的愛。上述故事中的父親也反映我們的上帝,祂一直在等候我們回到祂的懷裏。 在此佳節,一家人會一起吃月餅、一起喝茶。耶穌在受難之前,也和祂的門徒相聚一起,分享晚餐。祂並且「拿起餅來,祝謝了,就擘開,遞給他們,說:『這是我的身體,為你們捨的,你們也應當如此行,為的是記念我。』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,說:『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,是為你們流出來的。』」(路加福音22:19-20) 耶穌透過擘餅和分杯,再次提醒我們:祂對人的愛是多麼的長闊高深! 中秋晚上,當我們一家團圓,可否也想想主耶穌對我們的愛?祂在十架上的犧牲,就是為了修補我們與上帝破碎的關係。上帝就如上述的那位父親,渴望兒子歸家,祂也一直等候與我們團圓。你願意回到上帝那裏嗎?

慎防破口

每到中秋節,一家人都愛圍在一起吃月餅。月餅像是象徵了團團圓圓,缺一塊都不可。但是這種和睦共處的願景能輕易達到嗎?今時今日,真的不是那麼容易。在很多家庭裏,團而不圓,聚則紛爭,實在屢見不鮮。 讓我們看看在舊約聖經中,摩西的一家出現了甚麼破口: 摩西有一位姊姊,名叫米利暗。摩西在埃及出生後不久,法老下令殺掉所有剛出生的希伯來男嬰。摩西的母親為了救活孩子,便用草編了一個籃子,還在籃子外面塗了瀝青柏油,以免籃子入水。最後,她把心愛的摩西放進籃子裏,然後放在尼羅河的蘆葦叢中。這時,小女孩米利暗站在遠處,眼睛盯着在蘆葦叢中的這個籃子。她一直盯着,直至看見法老的女兒從尼羅河抱起了籃中的弟弟摩西。米利暗便抓住機會,憑着對上帝的信心,鼓起勇氣,走上前對法老的女兒說:「我去在希伯來婦人中叫一個奶媽來,為你奶這孩子,可以不可以?」(出埃及記2:7)米利暗就找了母親來乳養摩西。 由此可見,米利暗勇氣十足。她雖然年紀小小,已對上帝充滿信心。難怪當摩西長大,帶領以色列民走過分開的紅海,逃避埃及軍兵的追捕後,她帶領婦女歌頌上帝奇妙的作為。聖經說:「女先知米利暗,手裏拿着鼓;眾婦女也跟她出去拿鼓跳舞。米利暗應聲說:『你們要歌頌耶和華,因祂大大戰勝,將馬和騎馬的投在海中。』」(出埃及記15:20-21) 可是,米利暗後來犯了一個大錯,就是嫉妒摩西得蒙上帝的恩寵。民數記12章1至2節記載:「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妻。米利暗和亞倫因他所娶的古實女子就毀謗他,說:『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,不也與我們說話嗎?』這話耶和華聽見了。」從米利暗和她弟弟亞倫的話,可見他們的心被嫉妒所毒害了。他們非常不滿耶和華只任用摩西,沒有給他們更大的權力和更高的地位。 這招致耶和華的懲罰。第9至10節說:「耶和華就向他們二人發怒而去。雲彩從會幕上挪開了,不料,米利暗長了大痲瘋,有雪那樣白。」亞倫馬上謙卑地向摩西認錯,求摩西替他們在耶和華面前說情。儘管米利暗犯下大錯,摩西仍是很愛自己的姊姊,不想看到她受痲瘋病折磨。滿有憐憫的耶和華後來治好了悔改的米利暗。不過,祂要米利暗在以色列營外隔離七天,作為對她的管教。 米利暗從參與拯救嬰孩摩西,到跟摩西一同經歷上帝拯救整個以色列民族,她在個人和民族層面都見證了上帝的大能。可是,她心裏的嫉妒——在民族中的地位不及摩西,跟上帝的關係也不如摩西般親密,就像「一點麵酵能使全團發起來」(哥林多前書5:6),成為她的生命、家庭,甚至整個民族的破口!我們也要引以為誡啊!

中秋賞月與團圓

賞月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節,這個節日不期然令人聯想到月亮。原來聖經很早已記載關於月亮的出現,創世記1章14至18節說: 「上帝說:『天上要有光體,可以分晝夜,作記號,定節令、日子、年歲,並要發光在天空,普照在地上。』事就這樣成了。於是上帝造了兩個大光,大的管晝,小的管夜,又造眾星,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,普照在地上,管理晝夜,分別明暗。上帝看着是好的。」 這段經文明確地告訴我們,上帝在第四天創造了日月星體,管理白晝和黑夜,當中顯出上帝美好的安排與計劃。可惜許多科學家只看到宇宙的奇妙,卻看不到上帝的創造就在其中。只有我們認識了上帝,才明白宇宙星體都是祂命定的。我們在中秋節賞月的時候,便可懷着感恩的心,欣賞上帝奇妙的創造! 團圓 除了賞月之外,我們在中秋節也着重團圓。北宋詩人蘇軾曾感慨地說:「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。」所以,每逢中秋節,我們都渴望一家團圓;若不能如願,心裏不禁添上了一分愁苦 其實聖經也談到團圓,在創世記中,雅各的一家七十多口,經歷了種種事情之後,最終獲得大團圓。創世記從第42至47章,一直敘述雅各讓他的十個兒子到埃及買糧,因為他們所居住的迦南地發生大饑荒。他的十個兒子到了埃及後,竟然遇到曾被他們出賣的弟弟約瑟。那時候,約瑟已成為埃及的宰相。聖經非常詳細地描述約瑟與十個哥哥相認的過程。在這過程中,約瑟經歷極大的痛苦。如果他不是靠着上帝,何來寬容的心?他就不能從自己過往的苦難中,看到上帝的計劃和旨意,更遑論這樣饒恕了他十個哥哥以往對他的惡行。約瑟還為自己七十多口之家,找了一塊肥沃的土地,適合一家人居住和放牧。 今天,我們的家中或許沒有那麼多的恩恩怨怨,但磨擦總是少不了。約瑟的美德,實在值得我們深思和學效。他為了能使一家團圓,願意不計算十個哥哥的惡,因他知道惟有上帝能分辨善惡,所以他在上帝面前一直順服,才能有此寬容的心。

傳承敬愛

這些年間,不少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愛兒,深受父母寵愛,事事遷就,甚至寵得像是個「小皇帝」,從不懂得尊重別人,更遑論尊敬長輩。 事實上,尊重別人是建立美好品格的重要一環,亦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元素。那麼,父母該如何教導子女對長輩以禮相待,建立良好的長幼關係? 從小教導 父母該從小教導子女親近上帝,在子女小時候便引領他們參加主日學,受師長教導,認識上帝。當他們產生敬畏上帝之心,便自然明白如何敬愛長輩。到了子女進入少年階段,就參加團契,從而認識世間許多事物,尤其明白人生真義。 言傳身教 身教比言傳更重要。父母對子女的教導不能只掛在口頭上,其實孩子更多是看成人的行為。父母要教導子女孝敬長輩,就要以身作則,自己先去孝敬長輩,孩子才會學習得到。例如:在家吃飯的時候,若家中有祖父母,父母該先給長者盛飯,並且告訴子女在爺爺嫲嫲沒動筷子前,不能先動筷子。 不僅在家以身作則,出門在外,父母也該以禮對待長者,例如讓座或攙扶過馬路等,讓孩子參與其中,學到「愛吾老以及人之老」,在尊敬自己的長輩時,也不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屬關係的長者,以仁愛之心待人。 可是,在教導的時候,父母不要強迫子女遵從,因為有些孩子比較外向,學得較快;有些孩子卻是內向,久久也不願作出行動。這時候,父母千萬不要責備子女,由得他們慢慢學習,很多行為都是在潛移默化中成了習慣。 基督的愛 基督的愛與世人的愛不同。世人的愛是平面的,諸如「你敬我一尺,我敬你一丈」,這份敬或甚至愛是有條件的。使徒保羅把基督的愛描述得淋漓盡致,完全不像世人的愛,他說:「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;愛是不嫉妒;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,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;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愛是永不止息。」(哥林多前書13:4-8上)父母若能懷着基督的愛,教導子女以這份愛去尊敬長輩,必能大大造就子女的生命,並且顯揚基督無比的愛!

靠主跨過

這幾年間,經濟陷入低潮,不少人慨嘆生活艱難,荊棘滿途,心裏愁苦不已。在聖經的路得記中,記述了拿俄米也面對種種困苦,但她堅忍地信靠上帝,堪作我們今天的典範。 拿俄米是以利米勒的妻子,有兩個兒子,名叫瑪倫和基連。拿俄米一家原住在猶大的伯利恆,後來遇上饑荒,她便跟隨丈夫並帶着兩個兒子移居摩押地。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後來相繼離世,只剩下她和兩個媳婦,就是俄珥巴和路得。拿俄米經歷喪親之痛後,因聽聞上帝賜糧食給祂的百姓,便打算返回家鄉伯利恆。在路上,拿俄米吩咐她兩個媳婦回娘家另覓出路,但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,決定要隨她回鄉。 她們回到伯利恆,城裏的人都大感驚訝,紛紛說:「這是拿俄米嗎?」拿俄米卻說:「不要叫我拿俄米,要叫我瑪拉,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我滿滿地出去,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。」(路得記1:20-21上)試想想:拿俄米一家四口「齊齊整整」地離開伯利恆,現在只剩下她和媳婦獨自回來,她的心情是何等失落與悲痛,不禁發出怨言。在古代社會,家中的男性(丈夫和兒子)是經濟支柱,並負責保護家人;現在拿俄米和路得失去了所有經濟和安全保障,變得無依無靠又貧困。 在彷彿窮途末路時,身為外邦人的路得主動提出到田裏拾取麥穗。當時正值收割的季節,路得恰巧來到波阿斯(與拿俄米的亡夫以利米勒同族)的田裏,因而結識了他,並得到他的恩待。拿俄米知道路得獲得波阿斯的幫助,便鼓勵路得繼續在他的田裏拾取麥穗。 拿俄米在這段日子一直經歷上帝的供應和預備,讓她一步一步走出陰霾與幽谷。同時,她看見路得與波阿斯的邂逅,全是上帝巧妙安排,於是她想把握機會,替路得找個歸宿,便吩咐路得夜間去找波阿斯(路得記第3章),促使波阿斯願意承擔至近親屬的責任,從拿俄米手中買下屬於以利米勒,以及兒子基連和瑪倫的產業,並且迎娶瑪倫的妻子路得,好讓已死的瑪倫能在產業上留名。最後,波阿斯娶了路得,上帝更賜福他們,使他們生下一子,拿俄米更因這孫兒而得到供養(路得記第4章)。 人生難免遇上苦難,在苦難之中,最重要不是解釋苦難的源頭,而是仍然信靠上帝的幫助。正如拿俄米雖然曾抱怨上帝使她受苦,但她仍嘗試抓緊上帝賜下的機會,並細察上帝在其生活中的作為,以信靠和感恩的心跟隨上帝的引領。

喜樂人生

近年常聽到不少負面新聞,尤其是家庭的倫常慘劇,令人倍覺這世界充滿各種苦難,心中不禁湧起陣陣哀傷。 聖經說:「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,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……」(詩篇90:10)到了今時今日,隨着醫學進步,不少人都年過七十、八十,甚至九十。在這些看似悠長的歲月中,如何活出美好的生命? 聖經教導我們用喜樂去面對人生。箴言17章22節說: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;憂傷的靈使骨枯乾。」試想想,骨頭枯乾會有甚麼結果?全身乏力,舉步維艱。事實上,坐困愁城,心中苦澀,對四周環境一點幫助也沒有,更不能解決問題。所以,箴言15章13節又說:「心中喜樂,面帶笑容;心裏憂愁,靈被損傷。」微笑確是生命的活泉,能創造幸福與快樂。 那麼,如何能有這樣的喜樂呢?首先,我們要學習放下一些纏累我們的欲望。其次,我們必須以信心和愛心面對一切。所謂「有容乃大、無欲則剛」;要有包容的心態,才能有更廣闊的胸懷;沒有過多的私欲,就不會陷入貪婪之中,被欲望所控制,才能保持剛正不阿的品德。因此,我們不要諸多計較,也不要與人比較,更不可懷有嫉妒怨恨的心,喜樂便油然而生。 美國有一位精神科醫生說:「人生要像個十字架,往上要敬畏上帝,往下要愛人如己,往左是勤奮工作,往右是休閒享樂。」這樣才是幸福的人生。你同意嗎?瑞士一位宗教哲學家兼法律家卡爾‧希利(Carl Andreas Hilty)認為一個人要獲得幸福,就要做到以下四點:1. 保持健康,2. 確立價值觀,3. 終生有工作,4. 有幸福的家庭和婚姻生活。奧地利的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則強調一個人要終生學習,並為自己安排旅遊,因為透過旅遊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,發現新的自己,從而獲得不一樣的世界觀。所謂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,不斷自我成長,不成為井底之蛙。 對於已屆退休之齡的長者,生命經歷了世間許多的誘惑、病痛或苦楚,現已蒙上帝施恩拯救,獲得新的生命,那就讓這新生命天天不斷更新,回復年輕的活力。何不在此餘生更多閱讀書籍、四處旅遊,並且天天親近上帝,思考上帝的話,生命散發更多的光輝?

鴻溝可跨過

有沒有發覺越來越難與新一代溝通,尤其是他們的價值觀?對於在基督教家庭長大,受過父母嚴厲管教,不可以行差踏錯,不可以在求學時期拍拖,不可以參加通宵派對的一代,在管教子女時,更加感到兩代的鴻溝極深,不容易跨過。 筆者有一位朋友的女兒剛踏入20歲,已是成人。但她早在兩三年前好像變成另一個人似的,出現不少令她的媽媽難以接受的行為,例如: 她常利用交友app 結識新朋友。 她參加派對以致通宵不回家已是常態。 她不只跟一個男朋友拍拖,有時是兩個,有時是三四個。 她有了男朋友,還不斷在交友app結識朋友。 她的朋友認為男女性別的界線可以模糊不清,隨時變為男性或女性皆可,她竟然也贊同這種觀念。 她在大學攻讀時裝設計,有一天竟要求收入只夠養家的父母給她一筆鉅大款項,支持她自創時裝品牌。筆者的朋友與丈夫只想女兒腳踏實地,便建議她先從事設計或營銷工作,累積一下經驗,結果與女兒大吵一場。最後,她怒氣沖沖地說會問朋友借錢,因她的朋友是在財務公司工作。為父的只好把部分退休金交給她。 父母與子女之間,因年齡和受教育不同,在思想、觀念與生活形式上容易產生距離,加上生活中堆積了點點滴滴的誤解,便形成兩代之間的鴻溝。 為人父母都全心全意希望子女成功,終生幸福。可是,當子女在學業、品行、交友方面出了問題,父母自然會加以教導與勸阻。但有時候,子女對父母的關心不以為然,甚至把父母的教導誤解為干涉自己的自由,久而久之更產生反感,因而採取反抗的對立態度。 不少家庭都遇到這種困難,若是處理不當,就會導致兩代之間感情破裂,或是子女走上極端的道路。那如何解決這問題呢? 多為子女禱告:父母要常為子女誠心禱告,把他們帶到上帝面前,就像使徒保羅為提摩太禱告一樣:「祈禱的時候,不住的想念你,記念你的眼淚,晝夜切切地想要見你,好叫我滿心快樂」(提摩太後書1:3-4)。 給子女適當的空間:由得子女自己去闖蕩,學習如何應付生活中各種難處,並從中明白上帝的旨意。在言談間,父母不去碰觸那些尖銳的話題,盡量談論輕鬆的事,放手讓上帝來帶領子女的未來! 父母要以身作則:所謂「言教不如身教」,父母對信仰認真,並行事正直,自然會感染子女靈命成長。 但願經歷這些苦難的家庭,子女不再反叛,學到如何反哺和孝順;父母也學到諒解和寬容,讓子女的天地更寬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