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letter: 2025 September

親愛的弟兄姊妹: 主內平安! 9月1日是萬千莘莘學子開學的大日子,他們一早起來,背着書包上學去,迎接新學年大大小小的挑戰。 人生路上,我們都有不同的課堂,讓我們學習更像主,並且操練我們的信心與毅力,勇敢地跨過一個個難關。就如剛過去的8月,香港天文台多次發出黑雨及熱帶氣旋警告信號。但即使在狂風暴雨的日子,不要忘記雲上仍有太陽,正如詩歌說: 無論是住在美麗的高山,或是躺臥在陰暗的幽谷; 當你抬起頭,你將會發現,主已為你我而預備。 雲上太陽,它總不改變,雖然小雨灑在臉上, 雲上太陽,它總不改變,哈!它不改變。 家長們,當孩子在學習時遇到困難,請多多鼓勵他們:不要灰心,記得向上帝支取智慧和忍耐!加油! 祝常歷主恩! 編輯團隊上   近年常聽到不少負面新聞,尤其是家庭的倫常慘劇,令人倍覺這世界充滿各種苦難,心中不禁湧起陣陣哀傷。 聖經說:「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,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……」(詩篇90:10)到了今時今日,隨着醫學進步,不少人都年過七十、八十,甚至九十。在這些看似悠長的歲月中,如何活出美好的生命?   這幾年間,經濟陷入低潮,不少人慨嘆生活艱難,荊棘滿途,心裏愁苦不已。在聖經的路得記中,記述了拿俄米也面對種種困苦,但她堅忍地信靠上帝,堪作我們今天的典範。   這些年,不少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愛兒,深受父母寵愛,事事遷就,甚至寵得像是個「小皇帝」,從不懂得尊重別人,更遑論尊敬長輩。 事實上,尊重別人是建立美好品格的重要一環,亦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元素。那麼,父母該如何教導子女對長輩以禮相待,建立良好的長幼關係?   獻上感恩: 親愛的主耶穌,感謝祢應許常與我們同在,每當我們向祢呼求,祢就垂聽並施行拯救,伸手將我們從困境中領出來。感謝祢的慈愛、信實與大能,即使狂風巨浪,也能因祢而止息,讓我們的心在祢裏面得享平安。願我們常看見祢的榮耀與作為,時刻讚美祢! 為香港禱告: 香港最新失業率升至 3.7%,高過預期,許多主要行業的失業率均見上升,包括建造業、餐飲業、零售業、地產業等。求主看顧失業人士早日覓得工作,並賜智慧予政府改善經營環境,守護市民的生計。 隨着暑假結束,中小學的莘莘學子要迎接新學年。求主幫助他們調整作息時間,培養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,並收拾心情回到校園,享受學習樂趣,生命不斷成長。 為世界禱告:​ 以色列繼續進攻加沙地帶,造成傷亡,引發嚴重的人道危機,數千家庭被逼逃離家園,並且醫療設施飽受破壞。俄烏戰爭亦已經歷一段時間,雖然好幾次提出停火協議,但仍未能達至全面停火。願主掌管各國領袖的心,使戰爭得以停止;並求主看顧在戰爭中無辜受害的兒童與家庭,給予他們拯救和安慰。 近年世界各地都出現極端天氣,求主賜各地政府有智慧預防及跟進;更願世人珍惜地球資源,不再濫用或破壞,並有謙卑的心,承認創天造地的主。

傳承敬愛

這些年間,不少孩子都是家中的獨生愛兒,深受父母寵愛,事事遷就,甚至寵得像是個「小皇帝」,從不懂得尊重別人,更遑論尊敬長輩。 事實上,尊重別人是建立美好品格的重要一環,亦是品德教育的基本元素。那麼,父母該如何教導子女對長輩以禮相待,建立良好的長幼關係? 從小教導 父母該從小教導子女親近上帝,在子女小時候便引領他們參加主日學,受師長教導,認識上帝。當他們產生敬畏上帝之心,便自然明白如何敬愛長輩。到了子女進入少年階段,就參加團契,從而認識世間許多事物,尤其明白人生真義。 言傳身教 身教比言傳更重要。父母對子女的教導不能只掛在口頭上,其實孩子更多是看成人的行為。父母要教導子女孝敬長輩,就要以身作則,自己先去孝敬長輩,孩子才會學習得到。例如:在家吃飯的時候,若家中有祖父母,父母該先給長者盛飯,並且告訴子女在爺爺嫲嫲沒動筷子前,不能先動筷子。 不僅在家以身作則,出門在外,父母也該以禮對待長者,例如讓座或攙扶過馬路等,讓孩子參與其中,學到「愛吾老以及人之老」,在尊敬自己的長輩時,也不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屬關係的長者,以仁愛之心待人。 可是,在教導的時候,父母不要強迫子女遵從,因為有些孩子比較外向,學得較快;有些孩子卻是內向,久久也不願作出行動。這時候,父母千萬不要責備子女,由得他們慢慢學習,很多行為都是在潛移默化中成了習慣。 基督的愛 基督的愛與世人的愛不同。世人的愛是平面的,諸如「你敬我一尺,我敬你一丈」,這份敬或甚至愛是有條件的。使徒保羅把基督的愛描述得淋漓盡致,完全不像世人的愛,他說:「愛是恆久忍耐,又有恩慈;愛是不嫉妒;愛是不自誇,不張狂,不做害羞的事,不求自己的益處,不輕易發怒,不計算人的惡,不喜歡不義,只喜歡真理;凡事包容,凡事相信,凡事盼望,凡事忍耐。愛是永不止息。」(哥林多前書13:4-8上)父母若能懷着基督的愛,教導子女以這份愛去尊敬長輩,必能大大造就子女的生命,並且顯揚基督無比的愛!

靠主跨過

這幾年間,經濟陷入低潮,不少人慨嘆生活艱難,荊棘滿途,心裏愁苦不已。在聖經的路得記中,記述了拿俄米也面對種種困苦,但她堅忍地信靠上帝,堪作我們今天的典範。 拿俄米是以利米勒的妻子,有兩個兒子,名叫瑪倫和基連。拿俄米一家原住在猶大的伯利恆,後來遇上饑荒,她便跟隨丈夫並帶着兩個兒子移居摩押地。拿俄米的丈夫和兩個兒子後來相繼離世,只剩下她和兩個媳婦,就是俄珥巴和路得。拿俄米經歷喪親之痛後,因聽聞上帝賜糧食給祂的百姓,便打算返回家鄉伯利恆。在路上,拿俄米吩咐她兩個媳婦回娘家另覓出路,但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,決定要隨她回鄉。 她們回到伯利恆,城裏的人都大感驚訝,紛紛說:「這是拿俄米嗎?」拿俄米卻說:「不要叫我拿俄米,要叫我瑪拉,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。我滿滿地出去,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。」(路得記1:20-21上)試想想:拿俄米一家四口「齊齊整整」地離開伯利恆,現在只剩下她和媳婦獨自回來,她的心情是何等失落與悲痛,不禁發出怨言。在古代社會,家中的男性(丈夫和兒子)是經濟支柱,並負責保護家人;現在拿俄米和路得失去了所有經濟和安全保障,變得無依無靠又貧困。 在彷彿窮途末路時,身為外邦人的路得主動提出到田裏拾取麥穗。當時正值收割的季節,路得恰巧來到波阿斯(與拿俄米的亡夫以利米勒同族)的田裏,因而結識了他,並得到他的恩待。拿俄米知道路得獲得波阿斯的幫助,便鼓勵路得繼續在他的田裏拾取麥穗。 拿俄米在這段日子一直經歷上帝的供應和預備,讓她一步一步走出陰霾與幽谷。同時,她看見路得與波阿斯的邂逅,全是上帝巧妙安排,於是她想把握機會,替路得找個歸宿,便吩咐路得夜間去找波阿斯(路得記第3章),促使波阿斯願意承擔至近親屬的責任,從拿俄米手中買下屬於以利米勒,以及兒子基連和瑪倫的產業,並且迎娶瑪倫的妻子路得,好讓已死的瑪倫能在產業上留名。最後,波阿斯娶了路得,上帝更賜福他們,使他們生下一子,拿俄米更因這孫兒而得到供養(路得記第4章)。 人生難免遇上苦難,在苦難之中,最重要不是解釋苦難的源頭,而是仍然信靠上帝的幫助。正如拿俄米雖然曾抱怨上帝使她受苦,但她仍嘗試抓緊上帝賜下的機會,並細察上帝在其生活中的作為,以信靠和感恩的心跟隨上帝的引領。

喜樂人生

近年常聽到不少負面新聞,尤其是家庭的倫常慘劇,令人倍覺這世界充滿各種苦難,心中不禁湧起陣陣哀傷。 聖經說:「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,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……」(詩篇90:10)到了今時今日,隨着醫學進步,不少人都年過七十、八十,甚至九十。在這些看似悠長的歲月中,如何活出美好的生命? 聖經教導我們用喜樂去面對人生。箴言17章22節說:「喜樂的心乃是良藥;憂傷的靈使骨枯乾。」試想想,骨頭枯乾會有甚麼結果?全身乏力,舉步維艱。事實上,坐困愁城,心中苦澀,對四周環境一點幫助也沒有,更不能解決問題。所以,箴言15章13節又說:「心中喜樂,面帶笑容;心裏憂愁,靈被損傷。」微笑確是生命的活泉,能創造幸福與快樂。 那麼,如何能有這樣的喜樂呢?首先,我們要學習放下一些纏累我們的欲望。其次,我們必須以信心和愛心面對一切。所謂「有容乃大、無欲則剛」;要有包容的心態,才能有更廣闊的胸懷;沒有過多的私欲,就不會陷入貪婪之中,被欲望所控制,才能保持剛正不阿的品德。因此,我們不要諸多計較,也不要與人比較,更不可懷有嫉妒怨恨的心,喜樂便油然而生。 美國有一位精神科醫生說:「人生要像個十字架,往上要敬畏上帝,往下要愛人如己,往左是勤奮工作,往右是休閒享樂。」這樣才是幸福的人生。你同意嗎?瑞士一位宗教哲學家兼法律家卡爾‧希利(Carl Andreas Hilty)認為一個人要獲得幸福,就要做到以下四點:1. 保持健康,2. 確立價值觀,3. 終生有工作,4. 有幸福的家庭和婚姻生活。奧地利的心理分析大師弗洛伊德(Sigmund Freud)則強調一個人要終生學習,並為自己安排旅遊,因為透過旅遊可以開闊我們的眼界,發現新的自己,從而獲得不一樣的世界觀。所謂「活到老、學到老」,不斷自我成長,不成為井底之蛙。 對於已屆退休之齡的長者,生命經歷了世間許多的誘惑、病痛或苦楚,現已蒙上帝施恩拯救,獲得新的生命,那就讓這新生命天天不斷更新,回復年輕的活力。何不在此餘生更多閱讀書籍、四處旅遊,並且天天親近上帝,思考上帝的話,生命散發更多的光輝?

Newsletter: 2025 August

親愛的弟兄姊妹: 主內平安! 踏入七、八月,不時遇到天色驟變,一片藍天白雲,突然變得污雲密佈、風起浪湧。人生路上,何嘗不是常經風雨? 最近有朋友突然發覺自己罹患癌症,頓時晴天霹靂,內心驚惶不已,倍感天意弄人,埋怨上帝疏於看顧。也有親友臥病不久,便不敵病魔而辭世。面對這些情況,心裏愁苦哀傷,在所難免。但有一首詩歌其中一節是這樣: 神未曾應許天色常藍,人生的路途花香常漫; 神未曾應許常晴無雨,常樂無痛苦,常安無虞。 神卻曾應許生活有力,行路有光亮,作工得息, 試煉得恩助,危難有賴,無限的體諒,不死的愛。 上帝更應許我們:「我的恩典夠你用的,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。」(哥林多後書12:9上)祂也說:「你從水中經過,我必與你同在,你渡過江河,水必不漫過你;你在火中行走,也不被燒傷,火焰必不燒着你身。」(以賽亞書43:2) 人生路上高低起伏,但願我們在低谷之中,能緊握上帝的應許,安然走過。互勉! 祝主恩永偕! 編輯團隊上   一位朋友訴說:「我把情緒埋藏了很久。我很久沒有感到一絲驚喜……我也很久沒有哭過了……為甚麼?不知道……我甚至看到電影中生離死別的畫面,也流不出一滴眼淚,內心總是冷冰冰……」你也曾有此感受嗎?   現今社會許多青少年的問題,背後的原因大多與家庭破碎有關。家庭健全與否,是社會穩定的關鍵。那麼,如何建立一個蒙上帝喜悅的家庭呢?   父母與子女之間,因年齡和受教育不同,在思想、觀念與生活形式上容易產生距離,加上生活中堆積了點點滴滴的誤解,便形成兩代之間的鴻溝。這問題可如何解決呢?   獻上感恩: 親愛的主耶穌,感謝祢成為我們的道路、真理、生命。願我們一生跟隨祢的腳步,每天經歷祢的同在與同行。更感謝祢賜給我們家人、同事、朋友、屬靈夥伴,讓我們在人生路上不孤單,軟弱時有人扶持。願我們珍惜祢所賜的關係,在祢的愛中彼此相愛,一同見證祢的信實與恩典! 為香港禱告: 同性伴侶關係的討論再次熾熱起來,香港高等法院近日更宣佈公廁「男女分隔」限制及罰則無效,但暫緩生效12個月。求主加添智慧予政府,以合乎情理及保護兒童和女性的考量,去處理有關情況。也求主讓世人回轉,活出主所喜悅的生命,歸回上帝的心意。 暑假期間,求主賜予香港所有學生一個愉快和充實的假期,又願聖靈引導他們善用教會、學校及社區提供的有益活動,讓他們的身心靈得着健康發展。更求主賜他們渴求認識真理的心,幫助他們建立信仰的根基。 為世界禱告:​ 近日除了中東地區,泰國和柬埔寨邊界亦爆發戰火。求主憐憫所有在戰火與患難中的人民,供應他們一切所需;並安慰失去家園和親人者的心,醫治他們心靈的創傷。更願主興起當地基督徒,成為主的和平使者,在黑暗之地傳揚真光。 美國擬訂的對等關税造成全球金融危機及貿易失衡。求主賜智慧予各國領袖和決策者,開展關稅協議的談判,願意尋求合作而非對立,尋求互益而非自利,惠及各國人民。求主也看顧在動盪中受影響的家庭與弱勢產業,在風浪中經歷主的供應與引導。  

鴻溝可跨過

有沒有發覺越來越難與新一代溝通,尤其是他們的價值觀?對於在基督教家庭長大,受過父母嚴厲管教,不可以行差踏錯,不可以在求學時期拍拖,不可以參加通宵派對的一代,在管教子女時,更加感到兩代的鴻溝極深,不容易跨過。 筆者有一位朋友的女兒剛踏入20歲,已是成人。但她早在兩三年前好像變成另一個人似的,出現不少令她的媽媽難以接受的行為,例如: 她常利用交友app 結識新朋友。 她參加派對以致通宵不回家已是常態。 她不只跟一個男朋友拍拖,有時是兩個,有時是三四個。 她有了男朋友,還不斷在交友app結識朋友。 她的朋友認為男女性別的界線可以模糊不清,隨時變為男性或女性皆可,她竟然也贊同這種觀念。 她在大學攻讀時裝設計,有一天竟要求收入只夠養家的父母給她一筆鉅大款項,支持她自創時裝品牌。筆者的朋友與丈夫只想女兒腳踏實地,便建議她先從事設計或營銷工作,累積一下經驗,結果與女兒大吵一場。最後,她怒氣沖沖地說會問朋友借錢,因她的朋友是在財務公司工作。為父的只好把部分退休金交給她。 父母與子女之間,因年齡和受教育不同,在思想、觀念與生活形式上容易產生距離,加上生活中堆積了點點滴滴的誤解,便形成兩代之間的鴻溝。 為人父母都全心全意希望子女成功,終生幸福。可是,當子女在學業、品行、交友方面出了問題,父母自然會加以教導與勸阻。但有時候,子女對父母的關心不以為然,甚至把父母的教導誤解為干涉自己的自由,久而久之更產生反感,因而採取反抗的對立態度。 不少家庭都遇到這種困難,若是處理不當,就會導致兩代之間感情破裂,或是子女走上極端的道路。那如何解決這問題呢? 多為子女禱告:父母要常為子女誠心禱告,把他們帶到上帝面前,就像使徒保羅為提摩太禱告一樣:「祈禱的時候,不住的想念你,記念你的眼淚,晝夜切切地想要見你,好叫我滿心快樂」(提摩太後書1:3-4)。 給子女適當的空間:由得子女自己去闖蕩,學習如何應付生活中各種難處,並從中明白上帝的旨意。在言談間,父母不去碰觸那些尖銳的話題,盡量談論輕鬆的事,放手讓上帝來帶領子女的未來! 父母要以身作則:所謂「言教不如身教」,父母對信仰認真,並行事正直,自然會感染子女靈命成長。 但願經歷這些苦難的家庭,子女不再反叛,學到如何反哺和孝順;父母也學到諒解和寬容,讓子女的天地更寬廣。

共建愛的家

我們都有自己的原生家庭,長大之後藉着婚姻,建立另一個新的家。所以,終其一生,我們都與家庭密不可分。 1943年,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(Maslow)發表了著名的「需求層次理論」(Hierarchy of Needs),指出人有五大需求,那就是:基本的生理需要(如吃喝等)、安全感(生命受保障)、情感關懷(愛與歸屬感)、受尊重與肯定、自我實現。這些需求都透過自小生長的家庭得以滿足,使我們全人成長,價值得以實現。 上帝創造亞當,並把夏娃賜他為伴侶;還賜下「家庭」的觀念給他們,兩人要成為一體,彼此坦誠,並生養眾多,管理全地,實踐上帝美好的旨意。可惜,人與撒但一樣,想與上帝同等,罪因而進入世界,也進入家中,令我們的家多了慾望、懷疑、猜忌、謊言、怨憤與不安。人開始「選擇」做惡事,家失去了原來的美麗。亞當與夏娃的兒子該隱因嫉妬而殺害親兄弟亞伯,便是其中一個例子。 現今社會許多青少年的問題,背後的原因大多與家庭破碎有關。家庭健全與否,是社會穩定的關鍵。那麼,如何建立一個蒙上帝喜悅的家庭呢? 新約聖經出現「彼此」一詞有二百多次,其中含正面意思的有:彼此謙卑、彼此饒恕、彼此接納、彼此擔當、彼此代禱、彼此相愛、彼此以恩慈相待……這些都可以在家庭生活中學到,就如中國人所謂的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」,也是在家庭生活中學習和實踐。所以,家庭幸福美滿的秘訣,就在於一句話:彼此相愛!甚麼時候家裏有愛,就有幸福;甚麼時候家裏不願彼此相愛,反而彼此攻擊,家就變成痛苦的地獄。 上帝把我們放在家庭裏,就是要我們學習愛——好好去愛我們的家人。祂這樣囑咐為人父母的:「教養孩童,使他走當行的道,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。」(箴言22:6)也囑咐子女們:「當照耶和華——你上帝所吩咐的孝敬父母,使你得福,並使你的日子在耶和華——你上帝所賜你的地上得以長久。」(申命記5:16) 願上帝幫助我們,看重祂所看重的,學習祂要我們學習的,讓我們的家庭不但充滿愛,使我們蒙福,也榮耀主的名。

心不再冷

一位朋友訴說:「我把情緒埋藏了很久。我很久沒有感到一絲驚喜……我也很久沒有哭過了……為甚麼?不知道……我甚至看到電影中生離死別的畫面,也流不出一滴眼淚,內心總是冷冰冰;聽到戰火連天的新聞,內心亦沒有一點兒憐憫……不知甚麼原因,心裏總是一片空洞……」 你也曾有此感受嗎? 筆者便問這位朋友閒時喜歡做甚麼?她說:「在家『煲劇』,因為不需要動腦筋,一『煲』就五個鐘頭……稍稍休息,星期一又開始投入工作。我一向對工作沒有甚麼熱誠,加上最怕職場上的是是非非,更加不願『埋堆』,因此升職的機會很渺茫。我工作只為了生活,沒有甚麼可以選擇……」 於是,筆者邀約這位朋友,趁着教會在暑期舉辦「七天泰北短宣之旅」,一同到那地區體驗一下。想不到她一口答應了!但到了當地的第一天,這位朋友不斷在埋怨,不是抱怨天氣太熱,就是蚊子太多,甚至投訴食物難下嚥,弄得筆者也很無奈及掃興。 第二天,我們一團人進入一條小村子,經村裏的宣教士介紹後,不少孩子擁上前來。雖然他們的衣着破爛,甚至有點骯髒,但他們的熱情和天真,令人不禁從心底裏湧出一份愛意。 筆者和友人獲派教導孩子簡單的英文詞彙和句子,聽着他們不準的語音,有時真的惹人發笑;但知道他們已很努力了,實在值得給個 “like”!即使有些孩子很調皮,喜歡在四周追來追去,但只要一聲 “stop”,他們便會停下來,並露出潔白的牙齒和燦爛的笑容,使人忘記了生氣。 我們跟孩子相聚好幾天,除了上課,有時還玩在一塊兒。到了我們要離開的時候,筆者深深記得,其中兩個小孩子似乎感受到離別的傷痛,竟然衝過來攬着筆者和友人,他們小小的手和小小的頭貼着我們,那時我們心中也充滿了不捨,便任由他們臉上的眼淚和鼻涕,一片片的黏在我們的衣服上。 回到香港,這位朋友對筆者說:「這幾天令我大受感動啊!原來我平庸和有限的生命,竟然可以被上帝所用,傳福音給有需要的人,分享上帝的愛,並且給他們一點點幫助。」 你也願意走出你的「安舒區」,讓上帝使用你,燃點你冰冷的心,結出生命的果子嗎?

Newsletter: 2025 July

親愛的弟兄姊妹: 主內平安! 2025 年不經不覺已過了一半。回望走過的日子,可有甚麼感恩的事?或需要記念的?甚或需要放下的? 近年常「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」,近月更聽聞不少有關地震與海嘯的預言。雖然聖經提醒我們:「總不要驚慌;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,只是末期還沒有到」(馬太福音24:6),但不期然令人想到主再來的日子近了! 踏入暑期,不少教會都舉行聖經班或退修會,鼓勵弟兄姊妹在主的話語上扎根,裝備自己的屬靈生命。你何不也抽一些時間,從繁忙的生活退下來,騰出心靈空間,整理自己的身心靈狀況,並祈求聖靈的引領及光照,賜予你屬天的勇氣和智慧,去迎接前面的挑戰? 縱然沒有人知道主甚麼時候再來,但雅各書5章8節囑咐我們:「你們也當忍耐,堅固你們的心,因為主來的日子近了。」讓我們常存警醒等候的心! 祝主恩永偕! 編輯團隊上   「究竟前行,還是後退?又或是暫停一會?」相信你我都對這種處境不會感到陌生。活在這世上幾十年,面對各種選擇、猶疑、境況與掙扎,幾乎是生活的常態…   踏入年老階段,常令人感到光輝不再,並經歷各種的失去,包括失能和失智,更容易患上抑鬱……但聖經卻說:「白髮是榮耀的冠冕」(箴言16:31上)。長者怎樣活出這「榮耀」呢?   近來經歷兩位長輩離世。一位在中風後視力衰退、肢體僵硬,每天求主早日接她回天家。另一位患上腦退化症,幾十年前的記憶每日在腦海中重複浮現,並逐漸與親人疏離,日復日地在看護的陪伴下靜待人生的終結…   獻上感恩: 親愛的主耶穌,感謝祢無論在何時何地,都看顧和保護我們,賜我們平安!祢知道我們心靈的飢渴,並樂意以祢的活水來充滿我們。願祢常常引領,使我們的生命不斷更新,也能祝福四周許多乾渴的人心! 為香港禱告: 中學文憑試將於7月16日放榜,求主賜各位考生以平安的心面對,引導他們未來升學的安排,讓他們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,並且更深認識這位賜下豐盛生命的主。 在近月的結業及裁員潮下,求主安慰和扶助受影響的市民,賜下力量和鼓勵,讓他們在困境中看見主的恩典和盼望;也求主使用教會成為祝福的管道。 為世界禱告: 繼俄烏戰爭,以色列與伊朗近日互相發動大規模攻擊,造成很多平民傷亡,失去家園。求主憐憫在中東地區面對顛沛流離和驚恐無助的家庭,止息仇恨。願主的和平臨到中東,使人民得到身心靈的醫治。 為到日本、臺灣、菲律賓、印尼等面臨地震風險的國家與人民禱告,求主保護家家戶戶平安,堅固人心不致懼怕。求主賜下智慧與力量給政府相關的部門,讓防災、救災系統在需要時能發揮功效。

生死的反思

近來經歷兩位長輩離世。一位在中風後視力衰退、肢體僵硬,每天求主早日接她回天家。另一位患上腦退化症,幾十年前的記憶每日在腦海中重複浮現,並逐漸與親人疏離,日復日地在看護的陪伴下靜待人生的終結。 我們都知道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是人生必經的階段;身體的老化,亦是「病」的痛苦之源,難以逃避。許多時候,我們雖然對死亡噤若寒蟬,多所忌諱;但死亡卻是生活中的「平常」現象,我們幾乎每一天都對死亡耳有所聞,眼有所見,當中包括世界各地的意外、罪惡、戰禍,以及自然災害等引致的死亡。 人生確是無常,種種病患、困厄與死亡更是無法預測。那麼,我們該如何面對呢?不斷嗟怨?消極逃避?詩人大衛掌握了寶貴的秘訣,他說:「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着我」(詩篇23:6上)。因此,我們要認定: 生命非常寶貴:人活著就有盼望,可以發揮自己所長,也可以改變許多事情。人生中的傳承,「生命影響生命」,不論長短,都極具價值和意義。所以,當我們的生命仍在燦爛之時,就應活在當下,讓自己多處於正面的心態,並與人分享美好的事物,影響他人也活出美好的生命。 全程有主掌管:在漸老的路上,可時刻觀察和分享自己面對「生、老、病、死」的種種感受,由此體會生命的意義及存在的價值,並且明白一路以來都有主的恩手引領。正如聖經說:「這上帝永永遠遠為我們的上帝;祂必作我們引路的,直到死時。」(詩篇48:14) 死亡不是終結:常人認為「人死如燈滅」,死亡是生命的終結;但對基督徒來說,死亡只是通往永生的路徑,相信死後還有生命。因此,在真正面對死亡時,不少人除了害怕受痛苦之外,還對自己將往哪裏去心存恐懼。基督徒卻有上帝的應許:「我們原知道,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,必得上帝所造,不是人手所造,在天上永存的房屋。」(哥林多後書5:1) 所以,在反思生與死,從而領悟生命的意義之後,讓我們更懂得如何去生活,並且更努力去過每一天,活出生命的意義,因為知道誰在掌管我們的一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