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謂「每逢佳節倍思親」,到了中秋節,不禁令人想念遠去他鄉的親人。這正是我們對「一家團圓」的渴望。聖經中有一位父親,他的小兒子向他取了一半家財後,便離家出走,累得這父親天天倚門盼兒歸。
這個故事記載於路加福音第15章。這父親家道豐富,他有牛、有羊,也有不少的僱工。他也是一位仁慈的父親,不然當他的小兒子要求他分家產的時候,他大可責備這兒子一番,並將他逐出家門;但這父親沒有這樣做,他真的將產業分給這兒子,並耐心地等候這兒子回家之日。
縱然小兒子「跑走了」,這父親還有一個大兒子「在家裏」。這大兒子天天努力工作,使家業更加興盛。那麼,相對於小兒子,不僅沒有好好運用父親給他的財產去建家立業,反將金錢都花光了,小兒子便是這故事中的「反派」,大兒子就是「正派」嗎?但讓我們再想想:這個大兒子真是百分百的好兒子嗎?他雖然人在家裏,但他的心呢?他真是跟他的父親在一起嗎?
世間實在沒有一個完全人。人的本性都透過這故事裏的兩個兒子顯露出來。有時候,我們像這小兒子,明知所做的事會使身邊愛我們的人傷心,卻仍然去做。又有時候,我們也像這大兒子,按着規定做好一切的事:遵守規例、努力服事、讀經靈修;但是當我們發現有些人不用做這一切,亦可以蒙上帝賜福,那時候心底委實不快!不禁去問:為何那些甚麼都不做的人,所得到的跟我們一樣?有罪的人也可以得到祝福?
這就是「恩典」啊!我們的上帝不是照人所做的回報人,祂賜給人的恩典完全是出於祂對人的愛。上述故事中的父親也反映我們的上帝,祂一直在等候我們回到祂的懷裏。
在此佳節,一家人會一起吃月餅、一起喝茶。耶穌在受難之前,也和祂的門徒相聚一起,分享晚餐。祂並且「拿起餅來,祝謝了,就擘開,遞給他們,說:『這是我的身體,為你們捨的,你們也應當如此行,為的是記念我。』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,說:『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,是為你們流出來的。』」(路加福音22:19-20) 耶穌透過擘餅和分杯,再次提醒我們:祂對人的愛是多麼的長闊高深!
中秋晚上,當我們一家團圓,可否也想想主耶穌對我們的愛?祂在十架上的犧牲,就是為了修補我們與上帝破碎的關係。上帝就如上述的那位父親,渴望兒子歸家,祂也一直等候與我們團圓。你願意回到上帝那裏嗎?